標籤

五年級、六年級、七年級、草莓族、月光族、花草系、森林系、肉食女、草食男、外勞、菲傭、藍領、白領、男人、女人、中二、天龍國、宅男、宅女、鄉民...。

明明我不是這樣的,卻被這些分類貼的滿頭都是,標籤撕不完,越解釋越不清。

後來我覺得沒有關係了。
應該是在 吉兒.泰勒 (Jill Bolte Taylor) 的《奇蹟》裡讀到的,大腦會把資訊處理的去敏化。(去借書重讀再來寫)。意思是說,我們不會一直感覺身上的衣服對皮膚的輕輕摩擦,除了穿上去的那個時刻,之後一整天我們也不太會感覺到衣服對皮膚的刺激。(再重寫)否則我們大腦一直專注在衣服帶來的刺激,無法專心處理其他訊息。

所以標籤,也是一種簡化、去敏化,幫助大腦減輕工作量。
每一個人都不一樣,但是要細細了解每一個人的不同,需要耗費大腦太多力氣。於是標籤幫了大忙,簡單的把人劃分成幾個類別,以粗糙的方式了解這類人的特色,應對方法。標籤讓我們可以快速的決定要說人話,還是說鬼話。

事實上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。沒有一張標籤能夠完整的說明我,除了"我"這張標籤。如果要當好朋友,還是應該把標籤撕掉,不要貪輕鬆把對方隨便規類,重新好好認識彼此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