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12的文章

我們都需要愛

在噗浪發現的,不過其他地方也是這樣吧。 大家很愛對號入座,只要某某名人發表了一則感想,許多有過類似經驗,或誤以為自己有類似經驗的人就會冒出來,用力的附和認同,並努力證明或強調自己和該名人的經驗有多~麼相似。 我想是因為,我們這些被歸類於普羅大眾的人,其實很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同、關心和支持。但是一般人的生活中哪來那麼多的粉絲和聚光燈,讓你可以一遍又一遍的確認:沒錯,我超讚,所以大家急著搭上順風車,也想分一點粉絲的關心和注目。

大花曼陀羅

最近又是她的季節。 總是在山路轉彎後看見她,比人略高的深色枝葉,掛著幾朵純白透光的新鮮花朵。開在路旁,伺機要帶走我或部份的我。我小心保持距離,她則帶著恬靜的微笑注視我,即使已行過她在的位置,仍感覺得到她附著在我背後的目光。直到下一個轉彎,直到我回頭再也看不見那如裙襬下墜的白花,我身上緊張細胞們才重新回到崗位。 我們是不是有過無法想像的糾葛,在好幾個已經過去的前生?

自欺欺人

我簡直是太愛給自己挑戰了。 但人總是要面對自己的。來吧!!! 我吃過被歐雞桑打過噴嚏的肉羹麵、被棉花糖正妹打過噴嚏的麻辣豆腐,還有跟著食物放進電鍋加熱,結果融在食物裡的保鮮膜。我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,肉羹麵不在歐雞桑的噴射範圍、棉花糖正妹的噴嚏沒噴進我的碗裡,畢竟我沒有眼睜睜的看到噴嚏落進碗裡。簡直就像某女,被男朋友以沾過屎的手抹臉,但是因為只有聞到味道,沒有顏色,所以再給他最後一次機會!? 也有一點像<Ptt男女板>某篇文章,原Po被強暴後,試著跟強暴她的人交往。 原Po說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( Stockholm syndrome ),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?維基百科說"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又稱為 人質情結 、 人質綜合症 ,是指 犯罪 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 情感 ,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。 " 不過我覺得是因為無法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,只好自己騙自已把事情合理化,自我安慰,以免自己無法承受。似乎是心理防衛機制的合理化中的甜檸檬心理?心理學家真厲害耶,這樣一坨亂七八糟的複雜心結,都被梳理成一項一項清楚的因果對應...。 我相信自己可以承受,相信自己不會讓自己失望,坦然的完全的接受我自己,然後站穩腳步面對問題。(為什麼最後變成肯定句練習...)

標籤

五年級、六年級、七年級、草莓族、月光族、花草系、森林系、肉食女、草食男、外勞、菲傭、藍領、白領、男人、女人、中二、天龍國、宅男、宅女、鄉民...。 明明我不是這樣的,卻被這些分類貼的滿頭都是,標籤撕不完,越解釋越不清。 後來我覺得沒有關係了。 應該是在 吉兒.泰勒 (Jill Bolte Taylor) 的 《奇蹟》 裡讀到的,大腦會把資訊處理的 去敏化 。(去借書重讀再來寫)。意思是說,我們不會一直感覺身上的衣服對皮膚的輕輕摩擦,除了穿上去的那個時刻,之後一整天我們也不太會感覺到衣服對皮膚的刺激。(再重寫)否則我們大腦一直專注在衣服帶來的刺激,無法專心處理其他訊息。 所以標籤,也是一種簡化、去敏化,幫助大腦減輕工作量。 每一個人都不一樣,但是要細細了解每一個人的不同,需要耗費大腦太多力氣。於是標籤幫了大忙,簡單的把人劃分成幾個類別,以粗糙的方式了解這類人的特色,應對方法。標籤讓我們可以快速的決定要說人話,還是說鬼話。 事實上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。沒有一張標籤能夠完整的說明我,除了"我"這張標籤。如果要當好朋友,還是應該把標籤撕掉,不要貪輕鬆把對方隨便規類,重新好好認識彼此。

時間不會治癒傷口

每一個傷口都應該被看,才會開始復原。 我要的是被理解,不是被補償,不是要他和我一樣受苦。 我要的是要被看見、被承認、被了解。 掩蓋著的傷口,不會消失。 很長的時間過後,仍在等在被遺忘的角落,隱隱作痛。 一掀開,仍在受傷的當時等著被看見、等著被撫慰。 無關他是否願意看見我的傷,無關他是否傷了我而不願承認,卸責。 自己的傷,只有自己能治。 傷口就是無法否認的存在著。 可以不用立刻面對,只是過了一段時間夠強壯了,一定要記得好好承受這傷痛。 到此,人生風景才又再度展開,一直到看不見的地方。